来源:教培行业观察
昨天,朝阳区一则《关于继续做好我区中小学学科类培训机构、外语语言能力培训机构及与中高考高度相关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停止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的通知》引发热议。同时,据多方媒体报道,北京通州、昌平等地区也开始了针对校外教培机构的停课整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消息属实。
据多知网报道,有教培从业者提出:“现在行政执法权已经归到了市场监督管理局,这个部门有加大处罚的权力,接下来,没有办学许可证的机构基本很难存活。”同时,虽然通知显示,此次整治针对的是学科和语言能力培训机构,但由于部分素质教育科目与这两类培训难以区分,已经有素质教育机构受到整治行动影响,收到了停课排查的通知。
从疫情导致的跑路时间频发,到在线教育营销乱象遭官方点名,再到近日两会上十余份与教育相关的提议——其中不乏有“彻底取缔校外培训机构”这样偏激的声音出现,已经有不少从业者表示“今年校外培训机构感觉不太好”。
资本市场或许也嗅到了危机。教育中概股不论是在线教育还是线下培训,只要业务与K12相关,几乎均迎来暴跌。截至昨日收盘,新东方跌14.08%,跟谁学跌8.59%,好未来跌11.64%。
一、似曾相识,全国教培机构面临新一轮整治?
2018年初,北京市率先启动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根据当时的报道,经过第一阶段“拉网式”排查后,全市共排查出校外培训机构12681家,其中存在问题的有7557家。随后各区对这些“问题机构”进行了集中整改。
自此,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整改开始了。根据教育部专栏“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进行时”显示,较为集中的整治浪潮一直持续到2019年。各地区对当地教培机构进行了全面的排查、集中整改,执行严格,力度较大。其中,截至2018年11月初,南昌市清理出85%的无证机构,而四川省在排查了14430家校外培训机构后,近7成的培训机构需限期整改……
彼时整治的重点主要包括:办学资质(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教师资质等)、培训安排(严禁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培训时间控制等)以及收费管理(不得一次性收超3个月的学费)等。而这些仍然是今天还需要继续规范的问题。
对此,中信证券发布报告推测此次整治力度或将超过2018年:
“本次整顿会对超纲/提前教学进行更强力的约束,对预收款管理推行新的监管方式(建立银行监管账户、引入保险机制等),对营销推广管理(尤其针对在线教育领域的虚假宣传)严格规范。”
二、办学资质、资金管控、师资问题……,校外培训迎来多重监管
事实上,从首次新冠疫情后期,对教培机构的监管或许就已经排上日程。
尽管在2018年就提出了“一次收费不超过3个月”的付费制度,但预付费模式屡禁不止,到2019年又因疫情大范围曝光。
2019年底,杭州市教育局与当地金融机构共同起草了《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的通知(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搭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服务平台;设立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费监管账户体系等。另外,四川、云南、福建、浙江、山东、山西等多个省份的地区陆续推出健全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制度。
今年年初,多地又借助疫情停课的时机再次对校外机构展开排查,同步检查机构的办学资质、合同条款等常见问题,并对不合规机构进行了严厉处罚。
例如,1月15日,哈尔滨市香坊区一家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机构,因违反疫情防控政策要求、违法违规擅自开展线下培训,受到当地教育局“责令停止办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限五倍罚款,合计2.7万元”的行政处罚。
而对在线教育公司的监管也没有落下。2月5日,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要求在线教育机构核查在职教师信息,确保学科类教师具备教师资格。所有无教师资质人员的在售课程,全部下架。
根据各机构此前公示的备案**书,截至2021年初的授课教师人数相比于2020年初出现大幅下滑。据网易教育报道,受师资监管加严、不合规师资下架影响,在线大班课整体春季招生情况损失约20%。
虽然,监管多管齐下,确会倒逼行业自省,重视现金流、优化师资、规范课程内容。然而,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机构来说,连续的停业已经影响到了生计问题,目前消费者对机构的信任感已经非常脆肉,一旦再次出现集中退费现象,机构与消费者都将承担巨大损失。
三、2021教培行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从业者要把教学质量当作经营机构的风向标,不唯利是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研、师训、教学服务上,只要做好了教学,真正地做到对学生有益对家长有益,我们想要的业绩自然会得到正向的增长。